烟台论坛-烟台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点这里注册
查看: 8800|回复: 9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【时老师作文十讲】(2016烟台暑期特训班)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6-30 22:0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| 来自山东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点这里注册

x
本帖最后由 紫罗兰 于 2016-6-30 22:10 编辑


写作不止是一种技能,还是一种教养
语文是德育,写作育德
写作是道德、文化、知识、见识的综合体现
写作培训,第一要解决兴趣,第二要解决方法


主讲人:时代
——著名策划人、舞台编剧、诸多论坛大V、“影子写手”。曾参与策划2008申奥片制作,在百余首央视MV中担任文学统筹(包括**30余首),多次担任国家级晚会的总撰稿、总编剧,各地多部城市宣传片总策划,作品曾获电视电影百合奖以及音乐填词金奖。现担任传世基业(北京)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、艺术总监,同时兼任多家上市公司企业文化顾问,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。
时老师从事写作多年,实战经验丰富,有深刻的写作体会和深厚的文字功底。近年来,时老师致力于中学生写作培训,在培养中学生写作方面颇有建树和心得,首创中学生作文微博点评,连续多年主持高考作文网络点评,深受网友欢迎,许多参加过时老师作文培训的学生因此爱上写作,已有多名初、高中学员成为网易云阅读等写作网站的签约小作家,连载的小说均获得较高的赞誉度。
时老师教学注重方法,深入浅出、通俗易懂,通过有趣、生动的写作练习,借助影视、动漫、名著、游戏等多种方法,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,同时授以应对考试的写作“公式”,双管齐下,寓教于乐,深受家长与学生的喜爱。学生家长普遍反映,通过时老师的示范和点拨,家长们也掌握了一定的作文鉴赏技巧和写作要领,懂得了如何与孩子们在这方面进行沟通,配合。
不懂题目,没有方向,交给时老师;
思维不畅,杂乱无章,交给时老师;
千头万绪,纠结困顿,交给时老师;
习惯束缚,突破无解,交给时老师;
平淡乏味,中低徘徊,交给时老师;
时老师结合每个学员的特点,让你成为与众不同的写作达人。
【课程安排】
第一讲:记叙文的概念与摸底练习
第二讲:六要素与作文大纲
第三讲:趣味写作、听写、范文赏析
第四讲:同一个故事的多角度练习与接龙练习
第五讲:趣味写作练习、影视写作练习
第六讲: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
第七讲:场景重现写作练习
第八讲:记叙文的架构、应试公式
第九讲:在点评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
第十讲:记叙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综合练习

l 招生对象:初中(初一、初二、初三)
l 招生数量:每班12人
l 学费:2499元/人(7月6日前报名,享受特惠价2299元/人
l 培训课时:10天40个课时(下午2时~5时)
l 授课时间:
初一班,7月15日—7月24日(连续,每天下午)
        初二班,8月01日—8月10日(连续,每天下午)
        初三班,8月11日—8月20日(连续,每天下午)
        初二班,8月21日—8月30日(连续,每天下午)
  l 报名咨询:18663824843 牟老师
    l 上课地点:莱山区、芝罘区、开发区均有授课点(具体地址请咨询招生老师)

     
沙发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6 08:5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如何选作文老师

很多外地的朋友向我咨询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写作文的问题。这个问题我回答最多的,是在微博上,不过我的微博因为老杵政府的心窝子,被网信办封杀了。我不是愤青,大家从我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,我是搞主旋律的,是忧国忧民的辛弃疾。没办法,这一届宣传口的人太蠢。不提他们了。我在博客上也写了一些这方面经验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

        请个作文老师还是需要的,让明白人亲口点拨点拨,比学生自己摸索要好很多,提高得快,不走弯路。但如何选择作文老师,也很有讲究。不是这个老师是教作文的,就一定懂作文。打个比方,我通过看我烟台学生的作文,只瞅一眼老师划的红线,圈的红圈,就知道老师懂不懂。比如邵玥涵同学的作文老师就懂作文,汤慕新的作文老师就肤浅一些,穆俊霖的作文老师易怒、没有耐心,大概那什么生活不和谐……

        如何选择作文老师呢?不是问你教几年级?你的学生成绩如何?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?你学什么专业的?这些问话都问不到点儿。唯一有用的问话是:你写过什么,发表在哪里,能不能告诉我,我找来看一看。教作文的老师,前提是自己得会写,而且是经常写,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,不用投稿,写完了,发哪里都可以,不愁没有读者。“你写过什么?”只要找到老师写过的东西看一看,真实水平就一目了然。不要只听老师的指指点点,烤羊肉串的拿过一篇作文来,他也能比比划划说个好或者不好。

        国外也有作文培训班,大部分都是作家在家里开的,这种培训班靠谱。写作是个熟练工种,没写过几百万字,真的就悟不出写作的真谛,教别人也就无从谈起。说到这里,也许会有朋友问:时老师你写过多少字?这么说吧,只计算我在新浪网的字数,光微博就至少写过150多万字,博客150多万字,其他的专业文字更多,这里不做计算。就这么勤的笔头,十天不写都觉得生,写下一行,老得改。可以想象那些常年不写文章的人,何谈教别人写作呢?

        作文老师不好找,找个差的不如不找、不如在家里看书。找个思想偏激的,像袁腾飞那样的,几天就把孩子带坏了,成了反社会的渣子;找个于丹那样的,夸夸其谈,自鸣得意,只说字典、不说人话的,更糟糕。能写的不会说,能说的不会写,这都是普遍现象。

        “老师,你写过什么,告诉我,我找来拜读一下。”——这是目前选择作文老师,比较有效、比较有效、比较有效的方法。对了,别忘了,遇到不错的句子,复制下来搜索一下,避免是从网上抄的。尤其是抄时老师的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板凳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6 08:55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博客美文②】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

  我小的时候,父亲在文化局工作,父亲的文笔很好,编过《史志》,最主要的,父亲的阅读品味很正。家里从来没有乱七八糟的杂志,全是正规读物,比如《小说选刊》、《小说月报》、《当代》、《清明》、《十月》等等。很早我就知道张贤亮、白桦、陈忠实等好作家。父亲经常把在报上看到的好小说、好散文带回家,特意指给我看,一边感叹好文章的奇妙,一边跟我讨论为什么人家会写得这样好。父亲的这个习惯,深深地影响了我。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,就在前几天,父亲还拿着严歌苓的小说,就是那个电影《金陵十三钗》的编剧,跟我叨咕了半天,说严歌苓写得好,怎么怎么好,大段地重复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。
       记得有一次,父亲带回家一篇小散文,是登载在《烟台日报》副刊上的,叫《窗帘》,是他的一位朋友写的,姓于,写的是于的妻子去买了一个新窗帘,花了200多块钱,全家对着新窗帘,想起了过去的日子,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难,于结婚时,全部家当也才花了200多块钱;追昔抚今,反映出生活的提高和幸福。父亲说,你看,多小的事情,不起眼,却可以反映大时代、大环境。父亲常引用作家王润之的名言,说别人割麦子,你捡麦穗,就写小事,照样很精彩。
       我举这个例子,是想给家长们一个启发,就是我们在与孩子共处的环境中,要注意自己的行为,即使家长不懂写作、不爱好文学,但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“环境”,在这个环境里,没有不良读物、没有会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响、破坏孩子阅读品味的读物。你不能说家长喜欢看“护城河边的一条女尸”、“电梯间的色狼”、“我和邻居老王不得不说的故事”这些东西,却不让孩子看;你放在床底下,孩子找不着吗?你放在书包里,孩子看不见吗?不可能。这些都会影响孩子。包括家长整天抱着手机刷微信,一会儿嘿嘿笑、一会儿哈哈乐,却呵斥孩子看书、写作业,孩子哪还有心思?这些能不影响孩子吗?肯定影响。
       当然,过于重视创造环境也没必要,我见过有的家里孩子写作业,全家大气都不敢出,走路蹑手蹑脚,电视开成静音,稍有个杯子碰茶盘,都会遭到白眼……这样也不好,你把孩子弄得太紧张了。
       言传身教,要注意一点:润物细无声。首先家长要从自己的内心改造自己,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喜欢阅读、品味高尚的人,克服自己的不良阅读习惯,买一些好杂志、好散文放在家里,使得床头上、桌子上、茶几上、包括厕所的架子上,随手散落的,都是正规读物。打个比方,有一本老杂志叫《 读者》,《读者》里的文章,在很多文学修养比较高的读者看来,似乎太过于心灵鸡汤了;但《读者》对于青少年来说,却是很好的杂志;类似的还有什么《青年文摘》等,都可以读一读。
       中学生要多读散文,散文的短、精、落笔随意、题材广泛,对中学生学习写作有很好的启发。
       有家长问我,如何看待中学课本里的“不适合”中学生阅读的课文,比如冰心的文章,鲁迅的文章,无论章法、气韵和意境,都不好理解,与当代中学生的写作关系不大。照我说,很多文章不适合中学生学习,包括朱自清著名的《荷塘月色》,开头是: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。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,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,在这满月的光里,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,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,已经听不见了;妻在屋里拍着闰儿,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,带上门出去。”结尾是:“今晚若有采莲人,这儿的莲花也算得“过人头”了;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,是不行的。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。——这样想着,猛一抬头,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;轻轻地推门进去,什么声息也没有,妻已睡熟好久了。”作者的心境、语态,都不是青少年能够理解和体味的,读这篇文章,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,大体了解一点皮毛。
       但是,我们应该不应该读这种文章呢?中学课本里,选读这些名家名作、今文观止,合适不合适呢?答案是:合适。应该读。阅读就是这样,一个作用是学习、模仿,与作者神交,感悟和体味作品的魅力,通过在作者字里行间里游走,享受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所构筑出的天地美妙。同时,阅读也是一种“开眼界”,阅读那些写作大家的文章,尽管不好理解,但这种文章对于孩子的阅读品味、开拓视野,是有很大好处的。
       打个比方说,你去两个人家里,一家的桌子上摆着一瓶陈年茅台酒,另一家的桌子上摆着一个青花瓷花瓶;毫无疑问,你一眼就会觉得青花瓷更显文化。为什么?你懂青花瓷吗?不懂;你应该懂茅台酒才对,可为什么你会觉得青花瓷熠熠生辉、光彩夺目呢?就是因为你从很多渠道,在马未都的节目中、在央视鉴宝栏目中,受了很多文化熏陶。这就是品味的养成过程。阅读名家名作,也是培养品味,懂不懂倒在其次,知道这是好东西、高级货,这是阅读的另一个作用。
——摘自一次我的作文讲座《记叙文的写作技巧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地板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6 08:5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博客美文③】 语文是公平的

很多中小学生学习写作文有个误解,觉得写作能力是天生的,会就天生会,不用练也会;不会就天生不会,练也没用。甚至有些家长也存在这个误区,说写作是一门“艺术”,艺术嘛,就像舞蹈、音乐、绘画、雕塑,是需要“天分”的。这么一想,不爱写作就有了理由,心里反而“释然”了——不怪我,我没长那个基因,所以写不好。其实这个想法儿是错误。
       祖先的玩意儿传到今天,文字的基本作用只有两个,交流和记载。我们所说的写作,是指普通写作,是一种仅满足于交流、记载这两项基本功能的写作。“文学艺术”的含义则比较广,包括戏剧、诗歌、书法等。先别把写作上升到“艺术”境界,中小学生学写作,就像学说话一样,是满足最基本的社会活动需要。有的成年人,连写请假条、写通知书都头疼,都写不利索,这属于缺乏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。
      学写作,就像学习“直立行走”,谁能说出来,直立行走的能力,是先天带的,还是后天练的?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走路,像是本来就会,但确确实实是在父母的扶持下,一步一步练出来的。正常人谁不会走路?谁能说走路是艺术?当然,你要走成杨丽萍那样儿,走成世界名劳模克丽什么尔那样儿,就是艺术了。正常人走路,不能叫艺术,属于基本生活技能。我们学习写作文,就是在学习一种基本技能。
      写作的能力,几乎是与生俱来的。就像直立行走。会想就行,把思绪整理一下,变成文字,就是写作。会说更好,把语言整理一下,变成文字,就是写作。大部分人是会想、会说、不会写;小部分人还有会想、能写、不会说,就是俗话说的嘴笨。(我差不多属于后者,写字比说话顺溜。)思想是源泉,说话与写作是两个出口,多数人能顺利打通思想与说话的通道;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练习,少数人在打通思想与写作这条通道时受阻。“会写作”与“不会写作”差多少距离?说起来很简单,不过就差了点练习而已。
       很多家长重视孩子学数理化,却不太重视语文,不注意培训孩子的写作能力。家长觉得数理化使使劲儿成绩就上去了,而语文则全靠孩子自己领悟。这是个误区,家长要明白,数理化好办,语文貌似简单,其实最重要,也最不好办。就像学习直立行走,狼教就是爬,猴教就是蹦,鱼教就是游,蟹教就是横;非得人教才行。语文课的基本功能,是要解决阅读、理解和写作的问题,其他的一切形式,都是为了让这三者更有趣、更丰富、更有效。
       数理化的能力,说实话,跟一个人的天分有点儿关系;有的孩子天生聪灵一些,有的孩子天生迟钝一些,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,有距离。天分这东西,既然叫天分,就不是后天能决定的。然而语文不是这样,无论灵还是笨,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点,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道德修养,写出各具特色的好作品来。很多大作家在小时候都没怎么上过学,他们或是生活所迫,或是运动所扰,都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顺利完成学业;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优秀作家,完全凭的是生活积累、人生感悟,细致观察、深刻体味。大漠生活苦,成就了刘亮程;汗滴禾下土,成就了莫言。十年寒窗,中考高考,你可能成不了钱学森,可能成不了华罗庚,也成不了马云,成不了柳传志,但你完全可以凭借在语文上的努力,自己成全自己,成为刘恒,成为余华,成为刘震云、陈忠实。相比数理化的“天赋”要求,语文是公平的。
      2015年7月3日 下午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5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20 07:23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博文转载(24)】  闲扯公务员收入

现今我们公务员的工资,其实不高。比如我认识的教育部的团委书记,姓吴,按说职位不低,算厅级吧?每月工资才4千多块钱,天天骑个自行车往来穷蹬,跟民工似的,从东郊到市区,从市区到东郊。单位规定出门办事不能打车,只能坐公交,给他们报销公交车票,但他们都不好意思上车跟司机索要那一块钱的票根,就倒贴了。一个月下来,几十块,也不算少。

我烟台有个同学,在法院当副庭长,每月才3千多快钱。我说你们不是吃了原告吃被告吗?他说是啊,但也就仅限赚个吃喝,钱是绝对不敢接,再说了,总吃也没意思,也不是什么人请吃都能吃的。想想也是,现在这日子,谁还缺顿吃的?吃请很多时候就是耽误时间。我这位同学经常问我有没有股票的小道消息,我说你不是认识很多老板吗?他说操,来我这儿的,都是闹破产的。



在北京,一个月挣4千多块钱,算5千好了,什么概念?也就是刚够个温饱,养不起车是肯定的了,连房子都租不起。租个一居室,每月最低得4000元。吃顿像样儿的饭,人均也得100元。像样儿一点的饭店还去不了,比如燕莎的普拉纳啤酒屋,按说也不算什么高档场所,一升扎啤120元,加15%服务费,就是138元;一天什么都不吃,只喝这么一扎啤酒,坏了,拉饥荒了。

当公务员的最大好处,就是相对稳定,有组织。别小看“组织”概念,对于群居生活的人来说,归属感,是很重要的心理安慰。过去吃大锅饭,人人都有组织,有单位,遇到困难,单位出面给解决。没房子,跟单位要;生病了,找单位派车;常年不上班,单位还得给工资。组织就是狮群,没有组织,就是野狗,心理差别很大。


人们对公务员工作的地方,一般叫单位,事业单位。我小时候不这么叫,那会儿习惯叫机关。现在也有这么叫的,少。机关这俩字,越琢磨越觉得阴森森的,让人联想起李玉和受刑的宪兵队。我所见到的机关里的气氛啊,说实话,不怎么好,太压抑。什么话都不明说,只搁在心里嘀咕。我一些机关里的朋友,说话都东张西望的,跟地下交通员似的。

我认识一位老杨,在烟台某机关当科长。年轻的时候挺正常的,还有点儿才气。可上次回烟台再见他,人就不一样了,神经了。一把把我拽进办公室里,听了听走廊里的动静,掩上门,三句寒暄没说完,就扯到人事斗争上了。说领导要害他,给他下毒,说有一次吃饭,有一道菜,他们都劝他吃,可他们自己不吃——“我就假装吃了一口,趁他们不注意,偷偷吐了。”老杨说,“我谈笑风 生,谁也看不出我内心防着他们呢。我就看,我就盯着那道菜,我看他们吃不吃,有没有一个吃的,结果,”老杨啪地一声,右手背敲了一下左手心,“他们就是没吃,什么菜都吃,就是那道菜没吃。你说说,你说说,怎么样?动真的了。”

回头我把老杨单写一篇,他的故事挺神,能完整地看出一个青年才俊在机关里待了30年,被消磨成了一个神神叨叨、却自认为越来越聪明的准精神病。老杨说机关领导给他下毒这话时,老习还没上台,还没开始反腐倡廉,“自杀”的情形没这么多;联系老杨的职位,一个可有可无的科长,搞文字工作,人家杀他干嘛。

我还认识一个人,姓什么忘了,好多年没见了。他跟老杨在一个机关,也当科长。他出事儿了。说起来是自己作的。他是个复员军人,很有点儿精气神。大概在部队立功立惯了,到机关窝在椅子里,有点儿着急,想了个主意,冒充一位省领导,给机关领导打了个电话,大意是说这个人很有才干啊,得早点儿提拔啊。第一回的电话成功了,领导信以为真,(就算有点儿怀疑,谁会去找省领导对峙?)还问过他,你认识某领导?他心中暗喜,知道事儿要成。机关里提拔,跟部队里发军功章是两回事,军功章多发一个、少发一个,无所谓;机关里的关系错综复杂,领导就算有心要提拔他,也得找合适机会,这不是说干就能干的事儿。



过了些日子,提拔的事儿没动静,这哥们又坐不住了,(要说他真不该离开部队,巡逻要是这么急性子,多好。)又打了个电话。咱先不说结果如何,咱先分析这两个电话的性质——第一个电话属于“点”,点拨的点。我点拨你,那是我的人,有机会关照一下。第二个电话属于“催”,无论说的多婉转,内容就是一个:怎么还没办呢?

这第二个电话,扎扎实实露馅儿了。领导怎么分析的,过程,我就不十分清楚了。反正是先疑心,再查证,证据充分,这哥们哑口无言。这是他对机关领导的性格错误判断,把人家当连长营长参谋长了,师长一句话,全都脚后跟儿一磕,喊声“是”,一流小跑儿就去办了。部队和地方完全是两回事。地方上的领导,没有那么沉不住气的。职位越高越沉得住气。为了一个部下的提拔问题,谁会三天两头催?

一露馅儿可就惨了,这脸可丢大了。要是严肃批评,哪怕严刑拷打,哪怕像文革时挂牌子游街,也都好受。难受的是,谁听了这事儿谁乐,领导拍桌子痛斥,说着说着也乐了。他在走廊里与大姑娘小伙子一错身,不一会儿,就能听见背后吱吱吱嘿嘿嘿的笑声。这滋味可太难受了。这种笑声,机关里百年不遇。
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插叙进来一个人物——小赵。小赵要是活到这会儿,该叫老赵了。但他的生命在“小赵”上定格了。小赵跟我是好朋友,在机关里做打字员。现在想想,那会儿打字太费劲儿;一个大盒子,里面密密麻麻放了上千个常用汉字的金属块儿,而且字面都是反着的(敲出来就正了,盖章的道理),一个一个地辨认,一个一个地往纸上敲,任你多么熟练,速度没有直接写字快。

突然想起来了,那哥们姓张,就是冒充省领导那位,姓张,老张。小赵是个老实人,话不多,资格也比较老,他是通过竞争考试被选进机关的。老张来之前,小赵已经干了好几年打字员,老张来了,小赵在老张手底下继续干打字员。小赵没什么爱好,跟我接触多了,爱上了练健美,说起来,也算是健美惹的祸。

老实人是老实命,人要安命。小赵不安命,自打练了健美,变了个人,不再那么低眉顺眼了,脾气长了。出去吃饭,经常指着旁边桌上的人问我:是不是在看咱?什么意思?想打架?咱上去砸这个逼养的。烟台话,管打叫砸,就像东北话管打叫削一样。那会儿都20多岁,血气方刚,想想这些行为也不算过分。


在机关里工作,忌讳张扬。大忌。机关里讲究少说话、少惹事,让领导看着放心;你得跟领导的小肚子似的,平时绝感觉不出你的存在,但用的时候一摸一撩,你又立马出现了。老张来之前,小赵一直不声不响地很安分。老张来的时候,正是小赵长胸大肌的时候。老张跟小赵的前任性格不太一样,比较直率。这哥俩凑一块儿,有很多话投缘儿,但主要是围绕领导的行为发牢骚。老张狡猾(这已是不争的事实),回回说领导坏话的时候,把小赵鼓捣得一肚子火,他却说:算了算了,忍了吧。终于有一次,小赵炸了,在与领导顶嘴的时候,一把揪住了领导的脖领子:你他妈算什么东西?我忍你好几年了,信不信我一拳……情绪一旦放开,就搂不住了。小赵对领导的态度,由以前的暗贬,变成了明损,抗命也成了家常便饭。领导受不了了。也许从第一次被小赵揪脖领子,领导就下决心了;经过层层请示,把小赵调离机关,下放到一个企业单位,好像一个什么库,让小赵当保安。你说领导损不损,你小赵不是能打吗?那就当保安吧。

小赵当保安,三班倒。小赵的家住在西郊发电厂附近,人稀路宽灯少,一到半夜,运煤运货的车很多,速度还快。当保安不久,有一次下夜班,小赵骑一辆自行车,在离家不远的路上被大车撞倒了。没人看见,来来回回被好多车碾过,直到天亮人们才发现。其时,人都碎了,要不是马路上有一辆变形的自行车,几乎认不出是一场车祸。
“小赵就是被他害死的!”


老张也被下放了,到一个什么公司里当科长。此科长非彼科长,差老鼻子了。老张复员前是营长,分到机关是科长,有级别的。但到了企业,那种科长就没什么了。也算贬得不轻。“你想办法找几个人,砸这个逼养的一顿。”有一次我在街上碰见了老张,谈起机关领导,老张余恨未消。

咱还回到“公务员工资”这个话题上。我刚才捋了一下,好像偏得太远了,回不来了。早知这样,这个话题该叫《老杨、老张和小赵》。机关里的事儿,你不能听机关里的人讲,因为他们是当事人,太主观;你也不能听外人讲,外人不了解,看的都是皮毛。必是你得有几个机关里的朋友,来来往往地,才真切。

关于“老杨、老张和小赵”,只能说这么多,再说,对老杨不好。他们仨人原是同一个机关的。老张走了,小赵死了,老杨还在那儿,我得为老杨的前途着想,不能光图自己嘴痛快。尽管老杨看上去前途暗淡,天天只想着如何躲开领导给他饭里下毒,但也不宜说的太多。老杨说话时,嘴角爱泛白沫子,话说多了,白沫子也多,看着跟中毒了也差不多。

机关里的气氛,注定只有一种人不会得神经病,那就是贪官。贪官的本质是商人,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,就是来做生意的。他们的权利就是绑匪的刀枪,往企业脖子上一架,往工程脖子上一架,往大大小小的事儿上一架,甭管你挣什么钱,坐地分一半。很多机关里,其实没什么实事儿干;无事生非,就成了家常便饭。


平心而论,公务员的工资确实很少,也就算个基本生活保障。很多公务员,自己内心很矛盾,既舍不得这份“体面”“安逸”,又不甘心这么贫寒。大部分基层公务员,没有贪腐的机会,但他们有大把的懒惰、怠工、无所事事的机会。他们都属于心累,工作倒不见得累到哪儿去。说这话,政府办事窗口的办事员除外。

机关里的人,喜欢出门被人高看一眼的感觉。我们有一次同学聚会,一个女同学是公务员,环视满桌问了句:咱们同学,出了几个公务员啊?结果,再也没人叫她聚会了。为什么?优越感太强,让人不舒服。其实当公务员真得到什么实惠了吗?不见得。有些人,不是贪官,却喜欢摆出一副贪官的面孔,这样的公务员也不少。



纠结于“公务员的工资是高是低,该涨还是不该涨”的问题,先要解决公务员的收入透明问题。基层公务员,刚够温饱,活的挺艰难;而随便一个贪官,贪腐以亿元起步;你让大家相信谁?谁会在这种云山雾罩里投票?既然公务员挣得是纳税人的钱,就有义务公开收入。公开的前提下,坐地翻倍,相信多数人也不会不愿意。

至于普通公务员被贪腐公务员污名了,那就是体制内部的问题了,公务员们自己解决,老百姓可管不了那么多。老百姓是称,公务员是砣;砣乱,不能怪称不准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2016年7月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6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20 07:25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谈作文⑨】  翻译腔

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,经常会有家长问我:课外阅读,该给孩子读什么书?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世界名著,让孩子读,借以长见识、开眼界,增加写作功力。

世界名著当然是好书,谁也不能说世界名著不是好书。但我们在给孩子挑选课外阅读书的时候,要考虑到一个问题:是否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。很多世界名著,成人读起来也很吃力,即使针对青少年的,内中所涉及的习俗、文化,也会形成一些阅读“障碍”,其中对写作培养影响最大的,当属“翻译腔”。

从写作的角度看“阅读”,看谁的书,读哪种作品,就相当于“师从”谁。喜欢孙犁的作品,总看孙犁的作品,写出来的东西,就是孙犁的味儿。喜欢汪曾祺的作品,总看汪曾祺的作品,写出来的东西,就是汪曾祺的味儿。喜欢阅读什么,就会消化什么,就会散发什么。羊肉吃多了,出汗都是膻味儿;牛奶喝多了,说话就冒奶味儿。道理是一样的。

常看到年轻人的作品,里面不乏这样的语言,“见鬼,怎么会这样”,“哦,天呐,我都干了什么”,“请问,我可以帮助你吗”,“请把那瓶醋递给我好吗,谢谢”,“你的眼睛真美,让我想起了阿尔卑斯山上的风景”……这类语言出现在文学作品里,都是感染了“翻译腔”。青年网络作家中,得这种病的尤其多。很多青年作家自认为这样说话很酷,很有洋范儿,其实这种理解,完全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原则。什么枝头结什么果,什么土壤开什么花;写作要以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基础,以该环境的语言习俗为叙述准则;脱离了这些,作品就失去了文学艺术最迷人的“原汁原味”。



我们中国在很多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,包括法制进程、科技发展、人文关怀、文明教育等。但我们的文学艺术则完全没有落后,相反,由汉语体系形成的文学艺术,格外有魅力,有西方国家英语、法语、西班牙语等语系的文学无法企及的特点。汉语的文学魅力,从古至今,一直领先于西方国家,从没被超越。文言文更是世界文学奇观。这方面,不能以西方国家的文学奖项为评判标准,汉语文学作品的风格自成一派,西方国家难以理解,也难以融合。西方的歌剧固然很高雅、很有特点,但我们的京剧、评剧、沪剧、越剧,秦腔、梆子、大鼓、评弹,文艺形式丰富多样,每一种都令爱好者如醉如痴,不能自拔。正像我们的文学艺术一样,流派很多,风格各异;陕西帮,四川帮,**,北京帮等等,大作家数不胜数,他们的作品风格无一类同,全都是各领风骚。这种文学的盛况和特点,都是西方 国家所没有的。保持我们本土文学的特点,学会发扬本土文学的语言特色,不仅是一种传承,更是一种文学江湖的功力;练不好这门功,在国内的圈子里没有地位,就只能出国去唬半吊子外国文学爱好者,终究不入流。

语言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灵魂,就像口音、嗓音、发音,这个东西不能丢;全改成机器人发声,就完全没有魅力了。对话则是语言风格的灵魂,人物对话如果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、生活习俗,乃至教育背景、文化修养,就属于失败的描写。如果你笔下的人物,无论是农民、工人、军人、教师,无论生活在东北、陕西、广州、新疆,说话都一个味儿,腔调也一样,这样的作品就一文不值,只能投稿给“小时代”那种地方。



“翻译腔”要不得,学会观察身边人物的言谈举止,从他们身上汲取最原始的创作元素,做到随便说一句话,立刻就有对应的人物闪现,是张,绝不是李;是王,绝不是孙;达到这样的功力,人物就活了,作品也活了。

外国文学可以读,只是不适合正在学习写作文的中小学生。喜欢看倒也无妨,但是“翻译腔”是个流行病,很容易得上。其实得上了也不要紧,多读几遍本土文学再给“洗”回来。只是学生少有这种自愈能力,还是多读我们国产的文学作品比较靠谱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015/7/23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20 07:2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博文转载⒇】  以貌取人

成语“以貌取人”,意思略含贬义;形容生活中对某人的品德判断过于草率,仅仅凭借长相风度就下定论;受害者多半是那些人品被相貌所累的有才能的人。其实,这个毛病不是个例,像七情六欲一样,是人人具备的一种本能;改是改不了,只能是多注意。

生活中谁都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;初次见面,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在对方的评判中起很大的主导作用。一见钟情就是典型的以貌取人;一见如故也有相当大的以貌取人的成分。历史上“以貌取人”甚至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存在过上百年。

清朝的乾隆皇帝25岁登基,在康熙、雍正两朝的基础上,奋发努力,勤于政事;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方面都有很大作为;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“康乾盛世”。乾隆皇帝本人性格特别浪漫,兴趣涉猎广泛,加之长得风流倜傥,因此后人传说中他的风流韵事很多;总之,用现在的话说,他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。当然这是废话,他那种生活谁不热爱?!

浪漫的人想法多,而且新、奇、特!登基后第十七年,也就是公元1752年,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项高考政策:“三科不中的举人,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,一等以知县用,二等以教职用。每六年举行一次,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,名曰大挑。”

古代的科举制度较现在的高考政策严格,需层层选拔。先得是“秀才”出身,之后参加省里选拔,即乡试,得中后身份为举人,举人第一名称解元。有了这个省里颁发的举人毕业证,才能有资格去京城参加全国选拔赛。来自全国的举人汇聚京城考试叫会试,考中了名为贡士或贡生,第一名叫会元。有了全国高考办颁发的贡士毕业证,才有资格参加由皇上亲自当主考官的殿试。到了殿试这一步就很不容易了,会试时有几千人,这会儿大概就剩下二百来人。殿试级别最高,但形式最简单,就一篇“策问”;即皇上提出一个治理国家的问题,贡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论述文。殿试得中的职称是进士,第一名便是天子门生“状元”;皇上会亲自在他的卷子上写六个红色大字“第一甲第一名”;这是读书人至高的荣誉。


“连中三元”是指乡试中解元,会试中会元,殿试中状元,极难极难的事情!有这种本事的人绝对称得上是顶级知识分子!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神人一共出现过17位,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;大家像我一样在心里连翻17遍“滔滔江水”以示崇拜。

罗嗦上面这一大段儿,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乾隆皇帝“以貌取人”的科举政策。乾隆皇帝最好微服私访,没事儿在宣武门外溜达,看到很多兴冲冲来京会试的举子考试失利,垂头丧气地在摆摊儿处理大堆的衣服和书籍,以便于轻装回家;其中不免有仪表堂堂的英气才俊,一幅失魂落魄的样子在唉声叹气,乾隆皇帝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;搭讪聊上几句,见解、知识都与外表一样不俗气,尤其得知很多这样的人已经来了不止三回五回了,一直名落孙山,便更是替他们惋惜。乾隆皇帝想,反正现在国库充盈,有花不完的外汇储备,不需要政府压缩人员来节省开支,给这些有志青年多开一条仕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于是不久就有了一个叫“大挑”的定制。
通俗地讲是这样的——
凡是三次参加会试没被录取的,觉得自己相貌长得还不错的举子,可以报名参加政府举办的特殊选拔考试。考生不用笔不用纸,冲着考官站直了就行,顶多再来回走两步;考官由皇上指派的亲王大臣组成,不监考不批卷,就看考生的形貌;意思有点儿像现在的选美比赛,不过免去了泳装部分。“形貌”就是身材和脸型,标准是“同田贯日气甲由申”八字秘诀。前四个字是好字,长方脸就是“同”,方脸就是“田”;身材高大称“贯”,身材匀称是“日”。后四个字为不合格的,分别是长歪了的、身子长腿短的、头小屁股大的、中间粗两头细的。每20个人中录取3名一等,9名二等;录取比例相当高!一等的直接给个县委书记干;二等的去省立大学当教授或到市重点中学当教导主任。那些长得丑的企图来蒙近视眼的也不挨揍,主办方奉上几句什么“天将降大任”之类的话,好言好语糊弄走就是了。


说不上乾隆皇帝以貌取人的基本国策是好是坏,反正那会儿政府公务员和学校教师队伍里多了不少帅哥是事实。大概在太平盛世里人长得漂亮些是有人缘儿的;而若不幸逢着乱世,我认为还是长得凶点儿更有好处。



西汉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-仲尼弟子列传》里有这样的记载:“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
宰予,字子我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;他还有个名字叫“宰我”;听上去怪吓人的,不理解何以圣人门徒起这么横的名字。宰予能言善辩,思想活跃;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,常派他出去跑业务,解决一些应酬、交涉的事情。因为善于思考,所以宰予常常向孔子提问一些想法奇特的问题,比如他认为父母离世守丧三年的规制,时间太长了,应该改成一年;他说“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”。这个貌似不孝的言论令孔子很不高兴,认为他“不仁”。再比如他问孔子:“一个仁者看到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,他应该跳进去救呢还是不要跳进去救呢?不救就是不仁,救则横竖都是个死。”把孔子给问住了,骂他:“这算什么狗屁问题?你成心惹我生气是不是?”后来有一次孔子撞见宰予大白天在睡觉,非常生气;大概宰予承诺过孔子要勤学努力,结果说一套做一套;还有一种可能是宰予在课堂上睡着了;反正孔子非常寒心,评价宰予说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污也”;意思就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,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;污是抹墙用的工具。这就坏了,种下坏印象了,再干什么都不顺眼了。孔子就下了结论了:“我以后可长记性了,不能光听一个人怎么说的,还要看他怎么做的。宰予我就看走眼了。这小子可惜一张好嘴啊,德行那是一点儿没有啊!”


其实宰予人不错,后来做了临淄大夫,扬名后世、威信很高。通常老师不待见的学生长大后都挺出息。可见孔子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,孔子的毛病也一并流传了几千年。

还要提一提子羽,子羽的姓名叫“澹台灭明”,子羽是他的字。子羽的长相比较丑陋,拜孔子为师的时候,孔子甚至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;平时更是爱搭不理地像没有这个学生一样。几年后子羽离开孔子到了楚国去开办学堂、传道授业;尊孔子为宗师,专门传授孔子的著作学说,学生数量达到三百多人,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规模;很多子羽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诸侯国的政要。孔子知道了这些很感动,责备自己说:“以貌取人,我看错了子羽啊。”

孔子万世师表,后人多以为他十全十美是个圣人。其实人们通过孔子这种以貌取人的习惯就不难发现,孔子其实是个很率真、很感性的人。他为人处事,理论方面很过硬,但原则性不强;看人基本凭直觉,而且喜怒难以掩饰,好记仇,有点儿小孩儿脾气。



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有一个著名的相声段子《卖挂票》;开头谈得是京剧台词常用语。“且慢”是别忙的意思;“你待怎讲”就是你再说一遍;“呜呼呀”是纳闷儿,“嘟”是急了。比如一场戏进衙门去打官司;被告一方最好是得到官老爷一声“呜呼呀”,问题不大;一旦“嘟”就完了。什么意思呢?
嫌疑人跪倒在堂前:“给大人叩头!”
“罢了”县太爷盯着跪在下面嫌疑人的天灵盖,“抬起头来。”
这就是以貌取人的习惯在作怪了!
跪着的嫌疑人慢慢抬起头,若是个“同”字脸盘、“贯”字身段的,县太爷不由自主地就会心里纳闷儿:“呜呼呀,看这相貌堂堂的长相,不像个为非作歹的人啊!怎么就成了被告了呢?该不会是冤枉的吧?!就算不是冤枉,那也必有隐情,我得仔细问问!”
这嫌疑人就占便宜了,如果是冤枉,洗清罪名是肯定的了;不是冤枉,那也有大罪化小的机会;因为县太爷“以貌取人”对他有好感。


同样的场合,换一个尖嘴猴腮、贼眉鼠眼的嫌疑人,县太爷一看,抬起头来的是这么个鬼样子,立刻就会脱口而出一声“嘟!”意思是:“大胆!让你抬头你还真抬啊?!你看吓我这一跳!你也甭废话了,一看你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,准不干好事儿!”得,没了好印象,交流就难了!即使是冤枉的,想落个清白;满身是嘴怎奈那县太爷就是不信,偏把人往那坏处想;怪谁?怪长相!
以貌取人,哪儿说理去?!



电视剧《大宅门》里,扮演无赖韩荣发的演员叫杜旭东,是海政文工团演员剧团团长,军衔是大校。他有一次回部队大院,门口站岗的是个新兵,见了进进出出的首长都敬礼,唯独看见他却把他拦下了,问:“你找谁?”,杜旭东说我就是这个大院的,我回家!哨兵一脸的怀疑,上下打量了他好几遍,最后大概是相信了,没好气儿对他呵斥一声:“走吧!”杜旭东走出几步越想越不是味儿,就回来冲这个哨兵问:“我走?我走是走啊,可你不得给我敬个礼嘛?”哨兵看着他的军衔,表情无奈地敬了个礼。

因为长相,加上人们以貌取人的习惯,杜旭东在生活中没少受气!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2016-02-06 夜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8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20 07:30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博文转载⒃】  约架与骑士精神

听说威海有“爱国青年”因为爱国被人打了,共青团的微博不干了,发博声讨。威海警方倒是破案迅速,很快调查清楚,原来是两伙小玩闹儿打群架,一方在网上以爱国者自居,挑衅“汉奸”,汉奸则认定此贼是个投机装叉犯,既所谓的“爱国贼”,于是双方约定地点见面,要用拳头比个高下。真相大白,有点儿令人哭笑不得,共青团一方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。对于这位爱国青年来说,其行为就像在驴棚里跳光腚舞,把驴看恼了,被驴日了。怪谁?怪驴?还是怪你不穿裤子?都有责任。

       “约架”其实是个很讲究的事情。理论上说,约架是“骑士精神”的一种自觉反应。什么是骑士精神?重诺、勇敢、有担当、珍惜个人荣誉,用强大的心理高度鄙视对手。骑士精神崇尚武力,但更讲究方式和风度。古时候欧洲流行的“决斗”,就是骑士精神的一种典型表现。程序是,下战书提出决斗,对方接受或者不接受(通常都接受,不接受意味着放弃争议的权利和标的物);对方接受决斗,约定决斗地点和决斗武器(早期是剑,后期是枪,绝不会用拳头、揪头发踹肚子的,满脸乌青,有失身份);聘请见证人作证,见证人这时候绝不会当和事佬,“算了算了,都退一步,咱去吃馕包肉顺便喝一杯”,见证人都是乐于见得纠纷以此方式解决,这是一种很体面的方式;接下来就是互砍或互射。决斗的规则订得很细,通常有一方受伤倒地就算结束了,没有不依不饶喊“我跟你没完”的。即使用剑,也不会缠斗在一起,而是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点刺,现代的击剑运动,就是起源于骑士间的这种争斗,规则也是沿用了类似的规则。总之,决斗是个很讲究风度的事情。风度丢了,被骑士阶层鄙视了,这人的精神就算死了。跟人死了一样。

“约架”是“决斗”的退化版。什么东西都是随着岁月升级,唯有打架,随着文明的发展,逐步降级,以至于退化到一有这类事就报警,让警察出面说“算了算了,都退一步,咱去吃馕包肉顺便喝一杯”。决斗盛行的年代,没人骂街,能决斗还骂街干什么?骂街是因为不解恨,又不能把对方怎么样,只能靠骂来舒缓愤怒。微博的一个主要功能,就是给这类本该“决斗”的事情,提供一个“嘴斗 ”的平台。


“约架”就是“约架”,报警是丢脸的。早干嘛了?既然接受了“约定”,就是一种承诺,包括承诺此事仅限于约架双方的范围,不牵扯第三方,也不需要对方承担后果。不遵守规则的约架,都属于耍无赖。明明是无赖,偏要摆出一副骑士的姿态,直到最后一刻,叫来警察解围,这要是在古欧洲,早就被人嘲笑死了,哪里还有颜面继续混江湖,还发微博?

中国的古人,跟欧洲的古人,都差不多,都讲究这方面的精神,只是中国不这么叫。骑士的骑,来自于骑马,下到地面上,也是骑马的规则。古中国两军对阵,也是先派出两个骑手对攻,战上几十回合,再谈别的。中国古时讲究“士”的精神。士的种类很多,以“侠士”给人印象最深;凭着心中的忠和义,靠武力实现人生价值。不过“侠士”不同于“骑士”,差别很大——侠士是尊重道义,不讲手段,以消灭对手的肉体为目的;而骑士是尊重对手,重视方式,以征服对手的精神为目的。



       要以骑士精神来看这次的网上约架,那就提不得了,纯属于二流子们无聊撒泼。有网友找出了那位“爱国青年”的一些微博言论,污言秽语不堪入目,这种人天天披一件爱国的外衣,真是对爱国的一种讽刺。或许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国,只觉得爱国像抽烟一样,是个很有气质的爱好。跟他约架的那几个,同理对于“自由”的理解,也跟这位差不多,都是半吊子。原本都是坐在同一个烧烤摊上撸串儿的屌丝,你捅我一签子,我砸你一盘子,谁死谁活,对社会都没有影响。


       盗亦有道,现代社会,人的流动性大了,就不太讲究名声了,这里丢脸混不下去,换个地方重新开始。名人受这方面约束较大,这是名人之累,其实也是名人之幸;累与幸,就看你怎么理解,你的修养如何,处事方式如何。高贵的骑士精神,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,有一点,关键时候,无论成败,这种精神会令人产生尊敬;而这种尊敬,是一个人的精神生命。

       2015年7月25日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9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20 07:31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微信日记⑩】摄影圈

很多艺术门类,貌似没有门槛,其实门槛很高。先天后天,缺一不可。比如摄影。

摄影作为一种爱好挺好。拿着摄影当健身,跋山涉水的出身汗,更好。比扛着哑铃枯燥地机械运动,好多了。

摄影的功能是“记录”,在记录的基础上,发掘美学。但摄影圈子里也有很多人自误太深,买个单反,看几本杂志,就觉得自己成“大师”了——千辛万苦去菲律宾海底拍条鱼,差点儿把自己淹死;千里迢迢钻长白山里拍个鸟,半边脸都被风吹面瘫了;回来就不分场合地说这条鱼、这只鸟,没完没了,为个点赞不点赞还记仇……这就累了。别说你不是大师,就算你是大师,人家不爱看,也是正常的。如果你只是会聊聊光圈、曝光、感光度什么的,单反用得比较熟练,那不叫懂摄影,那叫懂设备。难道会用打字机的都叫作家?

摄影圈里怪人很多,很多人有强烈的表演欲,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别人夸自己的片子,或者夸自己的镜头装备。拍外景更成了一些人孤芳自赏、孤傲自怜的风头秀。花钱去国外不知名的小杂志买各种“国际奖”,更是常事。记得几年前跟摄影圈的人一起去拍俄罗斯大模,模特一出场,一群摄影师疯了一样开始“扫射”,叉叉叉、哒哒哒、咔嚓咔嚓,响声一片。看着我在后面无动于衷,一位老大哥,网名叫蓄电池,边“抢”边回头用手扥我的衣袖:赶紧,赶紧抢啊,多好的机会,多好的模特。事情过去好几年了,直到现在我都没想明白,这有什么好抢的。



按说我混摄影圈也很多年了,认识很多高手,但人前人后,只要谈到摄影,我都老老实实说:我不懂。艺术是酒,仅有原料不够,你还得有曲,会酿。吃的是粮食,酿造后,才是酒。否则就是屎。

       2016年7月5日星期二 中午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  
10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7-20 07:32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山东
【时老师博文转载⑧】 老董

老董当然姓董,否则不能叫老董。名字就不说了,起个假名怕写成另外一个人,说出真名怕对当事人不好。就叫老董好了。

老董人之初的时候并不姓董,他是被抱养的。也就是说,他爹不是他的亲爹,他妈不是他的亲妈,奶奶也不是他的亲奶奶。多大时抱来的,他一点儿都不记得。至于他是怎么知道自己这段被抱养的身世的,好像他说过,我记不清了。大概就是现在的父母告诉他的。

大凡抱养孩子的夫妇,都是因为不能生养,所以就抱养一个,正规一点的说法叫领养。领养一般没有领养好几个的,因此老董没有兄弟姊妹,就他自己。也许在亲生父母那里有,他不知道,就算没有。老董与养父母组成了三口之家,养父母视他如亲生,待他不错。养父母都是烟台地面上稍有头脸的人物,养父在国企当副总,养母也在事业单位做职员,一双好人。只是养父严厉一些,经常骂他,养母慈爱一些,经常偷着塞零花钱给他。

我认识老董的时候,是冬天,要过元旦了。那会儿我二十多岁,在建筑公司当“碎催”,顶名是技术员,但由于外漏神比较多,认识朋友也多,干得都是疑难杂事,比如给领导家里托关系装电话,去市府办公室找同学给领导买卧铺票,这类。还有,因为爱写东西,所以领导的发言稿,年会的诗朗诵,也都是找我。除了没正经下过工地,也没正经在办公室坐住过。

朋友小穆到公司找我,领来了老董。那会儿一般人家都没有电话,手机更没有,大砖头出现在三年后,找人只能去单位,或者去家里。急事去单位,不急的事去家里。小穆领着老董来单位找我,我想肯定是急事。

老董那会儿就叫老董,二十出头就叫老董。在我们都叫小张、小李、小赵的时候,他就叫老董。人长得不错,中等个儿,四方大脸,穿一件过膝的黑皮衣,中间还有腰带,跟盖世太保似的,那个年代这幅打扮,算很有型。老董话不多,笑脸也不多,气质挺成熟的感觉,所以很早就有了一个同龄人间的尊称:老董。

小穆说了来意,老董介绍了自己。我才弄明白找我什么事。老董有六个心仪的女朋友,平时都勾着。这六个人都对老董不冷不热,弄得老董成天抓心挠肺的。老董不抽烟、不喝酒,就是好个色。一辈子没改这个爱好。老董本人挺浪漫,喜欢诗,他自己不会写,但觉得那是挺讨女孩子喜欢的东西。当然现在很少有女孩子喜欢这玩意儿了,除非你把诗写在百元大钞上,而且根据物价,一张钞票只能写一个字,一首诗下来凑几百字,也就够女 孩子开心一会儿了。



现在说的是那会儿,人都还比较单纯。要过元旦了,老董要给这六个梦中情人一人寄一张明信片,小穆跟他推荐我,说我能写这些东西,因为他们平时经常听我在酒桌上背诗。这次找我的目的,就是要我帮他给这六个女孩子一人写一首诗,写在明信片上,分别寄给她们。后天就是元旦,算起来明信片还要在路上走两天,所以这事儿是急事。

这种事找我,我从来不觉得是麻烦,人家冲咱的名气来的,这是瞧得起咱。没有麻烦,只有得意。不好在办公室接待盖世太保,我把他俩领到传达室,在传达室摇摇晃晃的破桌子上,连背带编,对付了六首,没有底稿,都是直接写在明信片上。写完了以后,老董挺高兴,边看边轻声念,边念边歪着下巴点头,轻轻说声:操。意思是:真服了。老董把六张明信片揣起来,犹犹豫豫又掏口袋,我以为要给我找什么答谢的礼物,可掏出来的还是明信片。老董说:这还有四张,要不你一块写了,反正看你写得不费劲儿。小穆骂他:你他妈不说就六个女朋友吗?老董说:一套十张,剩四张也别浪费了,我再找四个人寄给她们呗,万一谁看了感动了,不就有戏了。小穆不耐烦,说:你他妈真不嫌累,赶紧走,没功夫陪你。硬把老董拖走了,俩人踏着雪买邮票去了。

老董是最早下海做生意的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辞了工作,自己开公司。他是个挺有闯劲儿的人。做的生意说出来,发声不太吉利:倒煤。

倒煤挺赚钱的,从山西把煤用车皮运到烟台,卖给使用单位。只有一点不好,互相欠债,用煤单位欠老董的,老董欠煤老板的。后来外面欠了老董一百多万,那时候,一百万可是一笔巨款;老董欠了煤老板五、六十万。渐渐地,外债压得公司开不下去了,就倒了。老董就四处讨债,要这些欠款。这时候的老董身无分文,把自己的积蓄都搭进去了。一共要回来二十万,老董自己留了一万,剩下的十九万,他坐着火车给山西的煤老板送去了。他说那个煤老板对他很够意思,他不想让人家觉得他不讲信用。从这件事看,老董是个讲义气的人。

老董风光的时候,钱都花在女人身上了。老董喜欢看武侠小说,金庸、古龙什么的,他都收集齐了,而且每套书至少有四个版本,不开封,就是喜欢,买来摆着。因此,老董的出租房里,除了床,就是摞了好几摞的武侠书。有力气了就跟女人在床上厮混,累了就躺床上看武侠小说。老董去东北,看上演艺厅一个唱歌的女孩儿,死缠烂磨要跟人睡一觉,女的不答应,他就问多少钱,让人家说个数,在满街嫖娼都是三十块钱的时候,那个女的说了个一千五,明星价。老董一咬牙,答应了。一趟生意,就这么把利润给卖唱的了,换了筋疲力尽的一身虚汗。

做生意认识三教九流,后来老董就成了社会人,跟一帮混社会的搅在一起。有一次打群架,老董把对方一个人骑在身下猛揍,另一个人上来,拉风箱似地捅刀,老董挨了好几刀,用手去挡,虎口也被划开了。老董失血过多昏迷了。眼看出人命了,双方不打了,七手八脚把老董抬到大板车上,拉着去医院。那会儿医院不用先交钱,都是先救人;要是搁现在,老董就死定了。有一刀伤着肝了,从那会儿起,老董由一个壮壮实实的胖子,变成了骨瘦如柴的瘦子,像刘德华似的,再也没变回来。

我问过老董,你挨刀以后是什么感觉?老董描述得很认真,说:别的不记得了,就记着躺在大板车上,看着满天星星,觉得特别美,心里特别顺服,不疼不痒,就是个舒服。我想,晚一步,这家伙就要死了。我看书知道,临死的状态,都舒服。

二十年前,老董和我,还有小牟,我们一起来的北京,寻找发展机会。小牟不是前面那个小穆,是我的另一个朋友,姓牟。后来我留下了,他俩都回去了。我回烟台老家的时候,陆续见过老董做过几种生意,洗脚房、歌厅什么的,自己不是老板,与朋友合作,可都不长久。后来就很落魄了,不愿意回家,租了一个平常人家用来放杂物的小板棚,一个月一百块钱房费,屋里只能摆张床。老董从不跟家里开口要钱,他父母其实手头挺宽裕,就这么一个孩子;可老董自己挺要强,不张这种口。偶尔赚钱了,就买了东西回家看父母,没钱了,就东吃一顿西蹭一口。朋友多,倒是饿不着。

有一年,小牟给我打电话,说老董进去了。听到这个消息我没吃惊,在我看,他交往那些不三不四的X社会,不进去倒是奇怪。小牟说,老董跟人合伙偷车,在烟台偷的,找了一个淄博下家,人家不来提,这边也不敢去送。老董穷疯了,就跟一起偷车的人一咬牙,千里送赃车去了。记不得小牟是怎么描述的,反正半路被抓了。根据车的价值定罪,老董为保另一个哥们,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,被判了十三年。说话这会儿,其实刚满十年,还应该有三年。

为什么说“还应该有三年”呢?因为老董出来了。

老董在里面的时候,我没去看过他。他被关在潍坊监狱。潍坊差不多在烟台和北京的中间,离烟台更近一些。我曾经准备了一些吃的穿的,打算去看看他,毕竟朋友一场。跟小牟约了几次,不是他不方便,就是我没时间,一直没凑齐。小牟去看过他几次,说混得还不错,不蹲号子,看大门呢。老董有点儿X社会气质,胆也大,手也黑,混那种地方,不吃亏。




老董出来是因为老董在里面跳楼了。还是小牟告诉我的。

老董从四楼跳下来,摔了满脸血,据说小脑受伤了,小脑萎缩。人差不多瘫了,能站起来,也能挪动脚步,可极慢,一小时挪不出十米。老董为什么跳楼,我百思不得其解,都待十年了,还差三年,按说已经习惯了,不应该像监狱里传说的“实在太压抑了,受不了了”。

人残废了,监狱就不要了,再罪大恶极也不要了。监狱嫌麻烦。监狱管事的三天两头给他父母打电话,要他父母把他接出去。老董父母都七十多岁了,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,儿子却指望不上,还要反过来照顾儿子。懂法律的人告诉老董的父母,别接出来,监狱里出的事,监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应该由监狱想办法照顾老董。老董的父亲也不想把老董接出来,这个儿子老是惹祸,进去这十年,父母倒是挺省心。可老董的母亲不忍心,总偷偷地掉泪,毕竟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把老董抱大的,虽然不是亲生,感情上也不差什么。

老董的母亲把老董接出来了,接家里怕惹他父亲生气,就把他送到敬老院里了。据说小脑萎缩是个治不好的病,影响身体平衡。母亲给他买了一个智能手机,让他没事的时候解闷儿。老董跟小牟说,监狱里好多弟兄都等着跟他干一番事业呢,有好几个规划,都差不多了,现在摔成这样,着急啊。小牟安慰他,让他先把伤养好。小牟说根本就不信他那些计划靠谱。我倒不这么看,我始终觉得老董是个勤快的人,只是没交往好人,误了大半生。老董闲不住,经常挪出敬老院大门,打车去会朋友。每到一个朋友家,都要被人背上楼去,吃饱喝足聊完天,再背下来,搀到出租车上。小牟说这些的时候,我听了心里挺酸。

我问小牟,看看他有什么需要的,咱们给他买点儿。小牟说,老董倒是提了好几次,希望给他找个妞玩玩。每次小牟都骂他:都他妈这样了,玩什么妞啊。老董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。我劝小牟:再别说这样的话,别总提他的残疾,他都憋十多年了,就给他找个妞也没什么,下回我回去,一定带个妞给他当见面礼。小牟说:要是那样,你叫他喊你爹都行。

我俩都笑了。随即又都叹了一口气。

           2013/7/26 上午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这里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社区地图 | 删帖帮助 | 手机版

烟台论坛-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

免责声明: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